手握一束绿,“点燃”一片红——我校园艺学院教授刘成明成功将热带水果引入重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16浏览次数:273



 

刘成明,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岭南水果创新团队遗传育种与改良岗位专家,华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园艺学会枇杷分会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十佳教师”。近年来主持了国家基金项目“荔枝童期及成熟期性状的QTL定位研究”和“利用连锁作图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龙眼重要果实品质性状的等位变异”,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广东省岭南水果创新团队遗传育种与改良岗位”和“龙眼荔枝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岗位”等重要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数十篇,并参与获得了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2015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今年7月,重庆市开州区的四季名果园“火”了一把:该地纬度超过北纬31°,却孕育出了150亩热带水果火龙果,壮绿的枝条上挂满了红彤彤的饱满结实的火龙果,每天都有近百名游客慕名前来采摘,周末的游客量可达近千人。望着这样一片红火景象,果园开发商重庆南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丰农业”)负责人朱开清开心地说:“刘成明教授是我们的技术核心,是他帮助我们开州种植热带水果,非常感谢他。”

把这簇“火苗”带到开州的,就是我校园艺学院的刘成明教授。2015年,作为开州区科技特派员,刘成明与其团队先后为当地公司、农户提供了共30多个热带南亚热带果树新品系及配套种植技术指导,成功让火龙果、龙眼、荔枝在开州开花结果,其中火龙果产量更是在开州实现了从0到一亩地3000斤的突破。

 

南果北移:从“0”到“3000”的跨越

2014年春天,重庆南丰农业从广东惠州引种了一批火龙果树到当地,但在秋天遭遇了罕见雨涝,果园被淹没数日,最终全军覆没,第一次火龙果引种以失败告终。南丰农业为此煞费苦心,四处“寻医问道”,最终找到了对火龙果种植颇有研究的刘成明。怀着将自己的理论研究运用到产业实践、帮助企业和农户解决困难的想法,刘成明欣然投身于当地的热带水果研究项目。

通过近一年的实地考察,刘成明在当地科技局的力荐之下当选了开州区的科技特派员,联手南丰农业重振旗鼓,先后引入了开洲红1号、2号、3号等共6个火龙果新品种。在第二次尝试的过程中,刘成明指导企业调整种植区域,筑起高畦和深沟,雨水得以及时外排,避免了雨涝淹没果树情况的发生。

然而,才过“通天河”,又遇“火焰山”。以火锅闻名的重庆,夏季气温亦火辣酷热,而开州的温度有时达重庆之最,动辄超过40℃,有时甚至突破43℃,这足以将火龙果晒得“花容失色”。2016年的夏天,远在广州的刘成明接到了来自重庆的求救电话:“刘教授,我们的火龙果枝条变黄了!”

刘成明在电话里首先发出应急解决方案,指导农户们用黑纱网遮掉部分阳光,但还是放心不下,随即连忙从广州赶到重庆。朱开清回想起此事时仍印象深刻:“刘教授特别敬业,每次都亲力亲为。因为高温暴晒,火龙果枝蔓普遍发生失绿黄化,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他又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亲自示范一株一株地处理。”

就这样,在刘成明的“药方”指导下,引种种植的火龙果有惊无险地渡过难关,最终实现了从0到每亩3000斤的突破。本土种植的火龙果对于开州人来说是个稀奇物,由于品质优异,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欢迎,售价高达每市斤20元,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引种火龙果成功之后,刘成明向南丰农业建议继续引入荔枝和龙眼。实际上,荔枝才是刘成明的老本行。攻读博士期间,刘成明另辟蹊径,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荔枝育种,并在荔枝杂交育种方面实现了显著突破,构建成国际上第一幅荔枝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提出了中国荔枝种质资源分类学的新思想,培育了一系列荔枝龙眼新品系。经过实地调研,刘成明认为在开州引种种植荔枝和龙眼优势较大,值得一搏。于是,“红巨人”、“凤大晚蜜”等优良的荔枝和龙眼杂交新品种(系)便通过教授之手“孔雀西南飞”,并显示出本土种植的潜在优势,先后在开州生根结果,缀满枝头。

 

“农民教授”:上得了讲堂,下得了农场

讲堂上的刘成明身着衬衫西裤,在黑板前绘声绘色地与学生们聊了起来,学生们越听越起劲,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思考。有的学生课后甚至主动提出一起做论文的请求,刘成明都非常乐意地接受。

刘成明对火龙果的研究源于兴趣。由于产业需求度高,他带着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了一系列火龙果种植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喜欢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用自己的科研故事和体会启发学生。在他看来,科研必须辅助教学,大学教授不能僵硬地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产业实践的例子,有骨有肉地解释学问。

刘成明已年过半旬,但仍时常在下班后,换身衣服,约上几位球友,到楼下的乒乓球台打球,出一身汗;闲暇时他也喜欢听音乐,陶醉于动人旋律之中。他开玩笑说:“喜爱音乐的人坏不到哪里去,喜欢乒乓球的人笨不到哪里去。”他不是一位只埋头书海的“科研狂人”,而是一位上得了讲堂也下得了农场、热爱生活、喜欢“与民同乐”的“农民教授”。

所谓“农民”教授,不是真的“农民”,而是能与农民打成一片。在刘成明的团队去当地提供技术指导之前,当地农民大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教授。在他们眼里,教授都是戴着深度眼镜,讲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古板木讷又高高在上;而刘成明却截然不同:头戴草帽,身穿被汗水沾湿的白色T恤,脚穿蒙了薄尘的黑色皮鞋,不怕走山路,勤于拿锄头,不但会施肥,就连修剪枝条也都是亲力亲为。这让农民们感到惊喜:“原来教授是那么亲切,那么接地气的!”

从三尺讲台到百亩田间,刘成明对角色转换显得游刃有余:“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快三十年了,既能对付高深的学问,也能面对基层的农户,可以用农民的语言,通过举例子把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在向农民解释何谓“嫁接”的时候,刘成明把它比喻为“嫁人和结婚”:首先,嫁接的双方(接穗品种和砧木品种)要比较相近,就像结婚的男女双方有共同语言;其次,接穗与砧木都要处在营养充足、准备萌芽的健康状态,好比男女双方有结婚的意愿与能力;嫁接的最后一步,则需要一位“好媒人”——也就是技术好的师傅来完成,让双方真正结合。通过刘成明通俗易懂的比喻,农民们都大笑表示理解。

 

产业创新:真正实现农业精准扶贫

在刘成明为开州填补了热带水果空白的同时,热带水果产业的“种子”也在当地“生根发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刘成明与南丰农业一致决定将开州的热带水果产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重点打造以观光采摘为特色的新型产业。

“开州人口近170万,热带水果的需求量已经不小;尔后,开州可以凭借当地邻近重庆、西安和成都这三大城市的地理优势,进一步开拓市场,获得更高收益。此外,可以通过合理配套和分片种植延长生鲜水果供应期,实现绿色农产品的生态保鲜。”这是刘成明对未来产业的构想。可喜的是,2017年9月,在刘成明的帮助下,南丰农业已经拿到了火龙果的国家级“绿色食品”证书,这将有力推动火龙果产品的销售。

从前,农民们种植其他农作物常面临亏损问题;如今,在刘成明成功引种的示范效应下,农民们准备紧跟着步伐,真正实现农业的精准扶贫。但在刘成明看来,产业发展不能止步于此,应放眼更广阔的未来,于是他积极动员当地企业参与加工果树的副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应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刘成明的想法实际上与国家大力提倡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全一致。科技与产业强强联手,让“点燃一片红”成为可能,并普及到更加广阔的地区。

通过提供科技创业和技术服务的支持,刘成明以贫困户为中心、以田间地头为课堂,进行荔枝龙眼栽培与嫁接技术的现场指导,先后开展实用技术培训5场,培训农户100余名。转换在讲堂与农场之间。在果树研究之路上,刘成明一走就是三十多年。从前,他把工作重心放在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上;往后,他更注重将理论与科研的成果推广应用于产业实践之中。

今后,刘成明将把“星星之火”带到更多地区,用手中的一束绿,为更多农户和公司营造一片“火红前景”,而每一位农户的幸福笑容,是他做这件事的最强大动力:“用科研成果帮助产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扶贫效率,增加百姓的幸福感,就是我最快乐的科研成果!”

"华农人"小程序

校友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