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光:我真的很感谢邓小平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15浏览次数:141

 

 

 
 

人物简介:77级选种班(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曾赴日本留学并获博士学位,1996年回国。现任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20多项科研项目,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和水稻重要育性基因的克隆与分子机理研究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和进展。2017年11月28日,刘耀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采访当天,刘耀光身着紫色的格子衫,精神矍铄,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他主要谈到了当年自己高考前的知识准备和心态。有人称他为“时代的幸运儿”,但用“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来形容更贴切。

刘耀光(以下简称“刘”):我1977年高考到现在,已经40年了。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现在和过去的同学还有联系吗?

刘:上个星期校友返校日,我的大学同学们回来聚在一起。我们班聚齐了差不多二十个人,其中有些同学特意从美国回来。我们当年农学系的三个班(农学班、遗传育种班、茶叶班)一起搞活动,行程是4号上午在学校活动,回学院看老师;因为在母校的活动半天就结束了,有点意犹未尽,我们就下午去了一个温泉度假村“happy”一下。

记:你们在一起都聊些什么?

刘:我们都在讲以前同学间的事情。我之前跟你提过的李斌老师,也是跟我们一届的,她以前在大学是长跑是最厉害的体育尖子,每次运动会一定是她拿长跑冠军的。

记:有聊到当年高考的故事吗?

刘:(爽朗的笑)其实也没有什么故事的,就是很突然。在邓小平复出,国家宣布恢复高考之前,根本不知道会有这样的机会。准备的时间就很短,大概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记:那时候为了复习,很多人到处找教材,你有没有找到呢?

刘:那时候没什么复习资料,而且很仓促。我高中毕业到恢复高考过了五年多,高考前还在上山下乡,在农村里干活。

记:在收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之后,您是怎么在几个月内做准备的?

刘:那几个月我们回高中母校(注,韶关市北江中学)补习功课,老师帮忙辅导,但是当时的环境是乱哄哄的。实际上,那几个月的复习虽然有一定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当时包括中专生的录取比例才只有5%,绝对人数比现在的人数要少很多,而且我们当时考的除了应届生,还有“老三届”。我是1972年高中毕业的,高考的时候都已经高中毕业五年多了,按道理很难争得过应届生。我主要还是靠考前的积累,包括高中毕业前,学习用心;还有就是毕业后下乡干农活期间,偶然学习看书。最后再靠那几个月的冲击,把知识“捡”回来巩固一下。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记:您在下乡时都看了些什么书?

刘:(笑了笑)看小说是最多的,高中的课本偶尔也会翻一翻,但当时也不知道以后有高考的机会。

记:就算不知道有高考,您平时也是会有翻书的习惯。

刘:平时翻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我高中的时候学习知识还算比较牢固,不至于四五年以后就忘的干干净净。如果真的忘的干干净净,只靠那三个月也不行。

记:当时考试之前心里有没有底?

刘:当时谁也没有底。我所在的大队,至少有几百名考生,具体多少我不太清楚,但就只有我一个考上。有应届生,也有比我们早一年、两年的也没有考上。(笑)这真是改变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记:您当时考试的心态是怎样?会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慌吗?

刘:当时的考试不像现在,考不上“985”大学也还有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的大学,或者说再差点也还有本科第二批次。那时候距离高中毕业那么多年,录取率又那么低。我想着要是考上了,就服从分配,就算不能去到自己第一志愿的学校,也都是高兴的。

记:您那些没有考上的同学都去干什么活?

刘:(笑)我的没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们,做工人的是最多的,现在基本上大部分都退休了,我算是班里面最幸运的。隔壁班也有很出色的同学,当年考上了北大,现在在北大当老师。照现在的话讲他就是个“学霸”,我当时在高中里面的成绩排名也只能算作是中等偏上吧。

记:你父母有支持你高考吗?

刘:那当然支持呀,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恢复高考前推荐工农兵学员读大学也轮不到我,只有恢复高考后我才有这个机会,能考上也算是很幸运了。

记: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中的一员,高考对您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刘:那肯定是改变命运的。假如说我没有参加高考,我恐怕就只能做个工人了。我当时所在的郊区,土地被不断地征收,我的很多同学都去做工人,有些人在工厂干活,工厂倒闭后又下岗了。所以,我真的很感谢邓小平。

"华农人"小程序

校友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