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洪添胜,77级农机系农业机械化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公派留学法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1977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一消息如同黎明前的曙光,给无数中国青年带来了希望。那年冬天,全国570多万考生涌入高考考场,洪添胜便是其中的一员。
“参加高考离不开学校和家人的支持”
1977年,22岁的洪添胜是广东省梅县石坑公社小学(附中)的一名教师。当听说高考制度恢复后,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当时,他只有不到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周一至周六的白天,他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教授小学语文和初中数学;晚上,他是勤奋努力的学生,抓紧每分每秒复习备考。
那时正值秋收,学校有农忙假。作为一名教师,洪添胜也要下乡。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洪添胜跑去跟校长求情,希望能用这段时间复习,校长爽快地答应了。“这可帮了我一个大忙。”他至今仍对那位校长深为感激。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冬季高考。客家围龙屋的门口较开阔,山里的寒风直往屋里钻。冷了,洪添胜就点燃用完的草稿纸来烤烤手脚,以此取暖。为了获得更好的复习环境,他还主动请求在晚上驻守学校小农场甘蔗田的小茅屋。“学校小农场里的电压比较稳定,照明效果也比煤油灯好。”
“其实,我的哥哥也想参加高考。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压力,他跟我说‘弟弟,你努力去备考吧’。”就这样,在学校和家人的支持下,洪添胜踏进了决定命运的考场。
“我连1978年的高考复习资料都预定好了”
和许多人一样,洪添胜在高考考场上也碰到了意外。由于铁皮做的圆规不好用,在煤矿工作的哥哥给他借了一个不锈钢材质的圆规。不同于一般的圆规,这个圆规夹的是鸭嘴笔,画出来的是墨水线条。可能是纸质的缘故,墨水把数学考卷上的图弄糊了。在考场上没有更换试卷的机会,洪添胜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
而他的化学也不尽如人意。由于没有丰富的复习资料,洪添胜只能使用简单的乡土教材进行复习。那时学习化学的条件不好,在复习化学的时候,他从元素周期表开始重新学习了一遍。
高考完之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洪添胜都没有收到录取的相关消息。当听到附近的同学已收到中山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消息后,他失眠了。
有一天,洪添胜骑着自行车去帮母亲抓药,在路上碰见了村里的理发师。理发师祝贺洪添胜说:“恭喜你啊!刚刚县里有个电话打到公社文教办公室,说你考到了华南农学院了!”回忆起这段场景,他不禁感慨:“我都不敢相信这个好消息。我连1978年的高考复习资料都预定好了!”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
那个年代,村里的人都觉得能到城里是件很光荣的事。那一年,洪添胜所在的公社大概有两三百人参加高考,最后只有三人考上了大学,洪添胜就是其中一员。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洪家邀请了亲朋好友和学校老师一起聚餐,共同庆祝这件大喜事。
1978年3月,提着嫂子送的樟木箱子,拎着一个铁桶,拿着一个装好棉胎的麻包袋,洪添胜入学了。他所在班级的年龄差十分明显,最大的已经三十出头,最小的仅仅16岁。更有甚者,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然而,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并没有消减。“我们的学习自觉性都很高。为了学好英语,我们都会将单词写在小卡片上,反复背诵。”当年学习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回忆起大学四年,洪添胜如数家珍。
在洪添胜看来,虽然高考制度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但总体来说还是公平的。“如果没参加高考,我现在可能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恢复高考让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拿了学士学位,还得到了出国深造并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机会,这是我以前从来不敢想象的。说真的,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