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阳”赖晓蓥:离梦想越来越近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1-28浏览次数:237

赖晓蓥:来自2013级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丁颖”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主持项目曾获南风窗“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全国三等奖,多次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省级立项,保送至人大社会工作专业。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2016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提名奖,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2016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学术科研类”入围奖。

 

“自强的含义什么时候变得那么狭隘了?”在采访时提及自强,赖晓蓥曾经这样反问道。在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后,不乏有人问自己“获得过什么资助吗”之类的问题,“寒门贵子”偌大一顶帽子一下子扣在了她头上。对此,赖晓蓥诧异而不失坚定地回应道:“我不是贫困生,奋发图强也是自强呀!”

1.珍惜点滴时间:学习是大学的核心

对于学习,赖晓蓥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方法。她认为要做到知识的真正掌握,就必须将课堂所讲内化、理解,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厘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意味着,赖晓蓥必须拿出更多的课外时间用在学业上。

为了不断约束自己的时间,赖晓蓥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计划表。A4纸大小的计划表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赖晓蓥每天的行程。我每晚睡觉前都会把第二天的事情安排好。”每划掉一件完成的事情时,她心里就会充满成就感;而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她则会用红笔做标记来警醒自己,催促自己早点完成。平时,赖晓蓥不爱宅在宿舍,图书馆里常有她的倩影。她每天坚持早上七点到图书馆埋头苦读,直到闭馆才离开。“大一的时候虽然很忙,可是我还是会踏踏实实地去规划好每一天。”

“如果我们习惯在床上看剧,很多时候在上床的时候就已经失眠了,因为床并没有和休息建立联系。” 赖晓蓥说,“学习也是一样,如果每天坚持在某个时间段学习,这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为了每天早上都能七点起床,赖晓蓥总是在睡前把手机放在桌上,为了不打扰舍友休息,第二天闹钟响的时候自己就不得不下床,然后开始执行一天的计划。从大一到大四,这个习惯她一直保留了下来。

2.笃志社工,承前启后

对专业浓厚的兴趣使赖晓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丝毫不觉得疲惫。前三年的专业绩点,她一直是年级第一。赖晓蓥的专业社会工作以研究人为主题,除了专业课的内容,她还会在课后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来提升阅读量。此外,她还经常利用课余学习的心理知识自我观察,加强对专业的理解。面对感兴趣的内容,赖晓蓥喜欢深度探究背后的规律。有时候,她还会围绕一个问题求教专业人士,跑去图书馆借书。

对于赖晓蓥来说,这是生活的常态:“我其实蛮喜欢理论与现实结合的感觉。因为对于现实中的很多事情,我不知道如何解释,但是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这些理论可以解释那些我感兴趣的现象,这时候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能收获很多快乐。”

有一次,赖晓蓥去增城农村下乡,看到有条路的拐弯处很急。在这种倾斜的地方,这么急的拐弯会不会很容易导致意外?通过向村民和村委会多方了解,赖晓蓥和同学才知道此处之前曾出现过导致人员伤亡的交通事故。最终,在赖晓蓥等人的努力下,有关单位在这个拐弯处放置了慢行标志。赖晓蓥说:“我总是好奇,身边的情况的存在是否合理。我所学的理论都可以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3.队友评价:“她是团队小太阳”

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快乐,让赖晓蓥在大学四年的每个假期都会下乡进行调研活动。大三下学期,赖晓蓥和朋友组队参加了“调研中国——大学生社会调查奖学金”项目,她们选择的主题是“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技能扶贫现状调查与绩效评估——以广东省河源市为例”。调研初期,团队没有任何资源,对项目内容也缺乏了解,她们只能厚着脸皮不断地去“骚扰”老师以获得指导,也常常咨询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从而不断完善方案。

“这个过程真的具有挑战性,痛并快乐着。”赖晓蓥笑着说。赖晓蓥是项目的主要主持人,时值期末,大家都忙着期末考试,赖晓蓥一边带领团队的其他师弟师妹撰写申报书,一边也要兼顾实习、准备六级考试。下乡调研过程中,住宿条件、饮食条件都比较差,赖晓蓥却从不找理由松懈。她一丝不苟地按照计划组织每日例会,写调研日记,完成微信推送……“她就像一个小太阳,一直鼓励着我们,让整个团队都很有归属感。”队友黄婷如此评价赖晓蓥。比赛后,两人便因此成为了挚友,两人互侃对方为“赖美丽”和“黄漂亮”。黄婷说,自己受她影响很大:“以前我经常宅宿舍,现在也经常泡图书馆了。”

4.开阔视野,从台湾之旅获得启蒙

大三上学期,赖晓蓥争取到了作为公费生到台湾台湾静宜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交换期间,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台湾的老师。“在台湾过万圣节时,老师会发糖果给学生,还邀请学生去家里做菜。”结束交换期后,有个退职的老师还特地来广州看她。赖晓蓥说,“这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让我觉得很幸福”。

此外,台湾的心理学老师能够将理论解剖得很有趣。“我很惊讶,怎么做到把理论变得这么有趣?从台湾回来后,每当我读到一些不同的理论,我都会搜索相关资料,找到它的本质。这个过程很有趣,也在慢慢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

台湾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公费的志愿服务、体会训练营等课外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在参加台湾的关怀聚点服务的走访活动中发现了一位重病的老人,当时我们及时联系了医院并且为他提供了服务。反观我们这边,许多老人面临着许多无法解决的困难,并且很少能享受这样的服务。”两地社工制度的差异让她感触良多,这也让她更加笃定了读研的念头和回到大陆推广社工的决心。

5.保研之路:一波三折终成功

从台湾回来后,她的视野和思考层面都大大提升。“我觉得我需要一些更开阔的平台。我在和台湾同学打比赛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全新的视角和教育模式。”所以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走出去”,决定试试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名列前茅的中国人民大学。

但保研的过程让她心里有“踏空的感觉”,因为华农的师兄师姐都是保研本校,没有例子可供借鉴,不知晓自己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她心里充满迷茫与心塞。

直到现在,赖晓蓥仍然清晰地记得接到复试通知的那天。早上10点左右,她突然接到了妈妈的电话,被告知要准备参加复试。她以为妈妈是接到了诈骗电话,半信半疑的赖晓蓥登陆人大的官网查询,发现自己真的通过了初审,进入了复试。

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人大负责的老师便通知她要在上午11点前回复要不要参加第二天上午9点的复试。这意味着她要在第二天的上午九点到人大的北京校区报到。赖晓蓥形容自己当时“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因为自己之前对北京“一点儿都不熟悉”,还要一个人立刻决定要不要在一个小时内决定飞往北京。她有点犹豫,想打电话问下老师、家长的意见,但电话那头的负责老师告诉她“人生是你自己的,有机会就应该去把握,不需要去问别人,自己内心知道就好”。

听了老师一番劝言,赖晓蓥没犹豫多久就做好了决定:她要去北京。

搭上当天晚上9点的飞机,在凌晨2点的时候,赖晓蓥出现在了北京。因为没有订到酒店,只能在北京同学的实验室打地铺。第二天早上6点,赖晓蓥就起床动身了。在去人大的公交上,听着满车的“京片子”,焦虑不安涌上她的心头。

赖晓蓥说自己的复试是“完全没有准备好”的。因为准备的仓促,她在进入考场前还发现少了一份资料,直到复试借书后,她“整个人还处于忐忑状态”。

一波三折的保研过程让赖晓蓥并没有对考试结果抱太大期望。而接到录取电话的那一刻,赖晓蓥形容自己“整个人都释放了”:“那种感觉真的是难以言喻。”

最近,一向7点起床的赖晓蓥把起床时间往前调了半个小时。赖晓蓥说,这么做是为了早起背单词、提高英语水平,以便更好地迎接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对于赖晓蓥来说,这些小小的举动,都是为了离梦想更近一步。她的微信签名是“理想是并不会结束的”,而这个明朗的努力少女,也正在理想的路上奋发进取、一往无前。

"华农人"小程序

校友会公众号